2025年4月19日,中國工程院工程科技學術研討會(hui) 暨第十四屆中國分子診斷技術大會(hui) 在江蘇蘇州隆重舉(ju) 辦。
大會(hui) 由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清華大學、生物芯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辦,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hui) 生物芯片分會(hui) 、北京SG·亚洲胜游晶典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承辦,中華醫學會(hui) 檢驗醫學分會(hui) 、中國醫院協會(hui) 臨(lin) 床檢驗管理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中國醫師協會(hui) 檢驗醫師分會(hui) 、全國生物芯片標準化技術委員會(hui) 、中國高科技產(chan) 業(ye) 化研究會(hui) 、蘇州大學心血管病研究所協辦。
大會(hui) 盛況
延續首日的火爆場麵,4月20日,第十四屆中國分子診斷技術大會(hui) 精彩繼續。近20位專(zhuan) 家分別圍繞代謝性疾病和腎病、風濕免疫病分子診斷,新技術與(yu) 未來醫療,感染性疾病分子診斷三大主題做了精彩報告。
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長賈偉(wei) 平
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長賈偉(wei) 平教授作了題為(wei) 《貌似“2型糖尿病”的表型辯析及精準診治》的視頻報告。賈教授介紹了糖尿病的分型、發病機製及精準診治的最新研究進展。著重探討了基因突變如何影響胰島素分泌調節,並介紹了磺脲類藥物在單基因突變糖尿病治療中的潛力。研究表明,磺脲類藥物如格列齊特可有效改善胰島功能,尤其適用於(yu) 特定類型的單基因突變患者。此外,隨著基因測序技術的發展,糖尿病的精準診斷和個(ge) 體(ti) 化治療成為(wei) 可能。賈教授分享了全外顯子測序技術在糖尿病診斷中的應用,基因診斷的技術突破為(wei) 患者提供了更精確的治療方案。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黨(dang) 委書(shu) 記黃愷教授作了題為(wei) 《中國糖尿病和前糖尿病與(yu) 死亡率和預期壽命的關(guan) 係:一項全國性研究》的報告。黃教授回顧了糖尿病對全球健康的影響,並闡述了中國糖尿病的現狀及其帶來的巨大社會(hui) 和經濟負擔。在具體(ti) 的研究數據分享中,黃教授介紹了2013年中國慢病監測數據的分析,涵蓋了80多萬(wan) 人的長期隨訪。黃教授指出,糖尿病和前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較高,且前糖尿病患者的數量龐大,對社會(hui) 的影響巨大。此外,糖尿病不僅(jin) 降低患者的預期壽命,還與(yu) 肝髒疾病等多種病症相關(guan) 。他倡導應建立整合的糖尿病防控模式,提出通過多學科團隊合作,以患者為(wei) 中心,推進全周期管理和科技融合,攜手應對日益嚴(yan) 重的糖尿病防控挑戰。
海南大學校長駱清銘教授作了題為(wei) 《基於(yu) 血漿標誌物的阿爾茨海默病早期超靈敏檢測》的報告。駱教授分享了自己在腦科學領域的研究成果,重點介紹了團隊研發的全腦定位係統。該係統具有微米級的分辨率,能夠精確地獲取腦內(nei) 神經元和血管的三維信息,填補了腦科學研究中的技術空白,推動了腦圖譜的建設。駱教授展示了團隊多項技術創新,包括篩選高潛力抗體(ti) 、構建精準檢測方法以及整合多種傳(chuan) 感器等。這些創新技術在提高檢測靈敏度和精度方麵取得了顯著進展,並已獲得專(zhuan) 利。他表示希望未來能與(yu) 更多醫院合作,將這一檢測方法應用於(yu) 臨(lin) 床,進一步優(you) 化並提高疾病早期檢測的精度。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主任、醫院院長、研究所所長徐瑞華教授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主任、醫院院長、研究所所長徐瑞華教授作了題為(wei) 《分子分型指導下消化道腫瘤免疫治療創新》的報告。徐教授介紹,胃腸腫瘤因其高發病率和高死亡率,特別是中晚期患者占比高,治療難度大,成為(wei) 了臨(lin) 床治療的巨大挑戰。傳(chuan) 統治療方法效果有限,免疫治療成為(wei) 了新的希望。但目前免疫治療仍麵臨(lin) 諸多挑戰。為(wei) 應對這些問題,徐教授團隊提出了三大創新路徑,徐教授表示,通過這些創新的研究路徑,胃腸腫瘤的免疫治療有望提供更加個(ge) 性化和精準的治療方案,未來的研究將進一步推動中國胃腸腫瘤免疫治療的發展,造福更多患者。
北京協和醫院婦產(chan) 科主任朱蘭(lan) 教授
北京協和醫院婦產(chan) 科主任朱蘭(lan) 教授作了題為(wei) 《女性生殖道畸形診治新策略》的報告。朱教授重點分享了關(guan) 於(yu) 女性生殖道畸形診治的研究,特別是無陰道疾病的臨(lin) 床特點與(yu) 治療挑戰。她表示,先天性生長發育異常的病因尚不明確,且大多數患者來自貧困家庭。無陰道疾病在中國人群中基數大,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尤其是與(yu) 生育和心理健康密切相關(guan) 。為(wei) 此,朱教授團隊建立了相關(guan) 標準、數據庫及樣本庫,並開展了國際合作研究,探討無陰道疾病的多基因病因和相關(guan) 症狀。朱教授團隊創建了改善生理功能、保留生育功能的係列女性生殖道畸形矯正新術式並持續優(you) 化治療方案,關(guan) 注陰道菌群等細節,以期在解剖和功能恢複上取得更大突破。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院長雷光華教授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院長雷光華教授作了題為(wei) 《湘雅骨關(guan) 節炎研究》的報告。由於(yu) 骨關(guan) 節炎的發病機製尚未明確,現有藥物研發一直未能取得突破。雷教授分享了湘雅團隊關(guan) 於(yu) 骨關(guan) 節炎(OA)的最新研究成果。自2013年起,團隊致力於(yu) 深入研究骨關(guan) 節炎的機製與(yu) 靶點,並建立了“中國人的骨關(guan) 節炎自然隊列‘湘雅’”。“湘雅”隊列涵蓋了超過11342人的臨(lin) 床資料及生物樣本,進行多種組學數據的分析。雷教授團隊發現,膝關(guan) 節骨關(guan) 節炎的發病不僅(jin) 與(yu) 局部因素相關(guan) ,腸道菌群也對疾病的發生與(yu) 發展有重要影響。熊去氧膽酸(UCDA)通過腸關(guan) 節軸,能夠有效延緩骨關(guan) 節炎的進展。雷教授表示,臨(lin) 床與(yu) 基礎研究的緊密合作,能有效推動新療法的開發,最終解決(jue) 患者的痛苦。
山東(dong) 大學第二醫院院長馮(feng) 世慶教授
山東(dong) 大學第二醫院院長馮(feng) 世慶教授作了題為(wei) 《脊髓損傷(shang) 後神經再生與(yu) 功能重建前沿技術》的報告。馮(feng) 教授探討了脊髓損傷(shang) 的治療現狀與(yu) 挑戰,指出傳(chuan) 統的動物模型研究存在局限,難以推動再生機製的突破。為(wei) 此,團隊研發了接近臨(lin) 床損傷(shang) 的動物模型,並通過多層次分子組係圖譜的構建,闡明了脊髓損傷(shang) 微環境失衡的理論,首次明確了不同時期微環境的失衡特點。在技術創新方麵,馮(feng) 教授詳細介紹了團隊的脊髓損傷(shang) 精準幹預研究,強調了其他器官對脊髓損傷(shang) 恢複的重要性。他強調,治療脊髓損傷(shang) 需要多學科合作,尤其是在細胞治療、康複技術等領域,期待脊髓損傷(shang) 在診斷、治療與(yu) 康複技術的轉化,特別是在智能化診療領域取得更大突破。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檢驗中心主任陳瑜教授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檢驗中心主任陳瑜教授作了題為(wei) 《我國臨(lin) 床實驗室傳(chuan) 染病檢驗能力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的報告。陳教授介紹,該項目由三家國家傳(chuan) 染病學中心聯合開展,經過近兩(liang) 年的調研,旨在提升我國傳(chuan) 染病診斷能力,特別是在乙類傳(chuan) 染病如新冠和艾滋病等領域。盡管新冠疫情已經過去,但傳(chuan) 染病依然是臨(lin) 床和公共衛生的重要挑戰,體(ti) 外診斷技術的應用在此背景下顯得尤為(wei) 重要。通過這一調研,陳教授強調了加強我國傳(chuan) 染病檢測能力、提升檢測質量和及時應對突發疫情的必要性。未來,項目組計劃進一步補充實地數據,以期為(wei) 我國傳(chuan) 染病防控和診斷體(ti) 係的完善提供科學依據。
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副院長金陽教授
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副院長金陽教授作了題為(wei) 《胸膜疾病診治研發探索及AI賦能》的報告。他總結了團隊關(guan) 於(yu) 胸疾病診斷與(yu) 治療的最新探索,特別是胸水的診斷和惡性胸水治療的創新進展。金教授介紹了一種基於(yu) 常規臨(lin) 床指標的多評分係統,能夠有效區分良惡性胸水且其敏感性和特異性超過80%。在治療方麵,金教授團隊提出了一種新的腫瘤靶向生物治療技術,通過患者自身腫瘤細胞微顆粒包裹化療藥物進行回輸,顯著改善了晚期肺癌患者的臨(lin) 床症狀和生存率。這項技術目前已在多個(ge) 省市的醫院應用,並顯示出良好的療效。
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副院長孫奮勇教授
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副院長孫奮勇教授作了題為(wei) 《可視化空間組學分析係統》的報告。孫教授介紹了團隊在分子診斷技術的創新進展,特別是在單細胞測序技術和分子編碼技術方麵的突破。團隊的研究重點集中在分子編碼技術的應用,該技術能夠將蛋白檢測轉化為(wei) 核酸檢測,並采用計算機輔助設計係統來防止標記標簽的交叉影響。通過這一技術,研究團隊不僅(jin) 提高了核酸標記技術的精準度,還開發了適用於(yu) 現場快速檢測的小型熒光顯微鏡係統。孫教授表示,精確影像技術和分子編碼技術將在癌症診斷、腫瘤微環境分析、細胞定位及表觀遺傳(chuan) 學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為(wei) 精準醫學和疾病早期診斷提供更強大的技術支持。
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繆麗(li) 燕教授
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繆麗(li) 燕教授作了題為(wei) 《核素技術在創新藥轉化中應用的實踐與(yu) 思考》的報告。繆教授聚焦於(yu) 中國藥企在研創新藥物的快速增長,尤其是在細胞療法領域的顯著進展,深入探討了核素技術在藥物研發中的應用優(you) 勢及在精準治療和藥物篩選中的應用。繆教授團隊通過核素技術平台在雙靶點抗體(ti) 研究中取得了重要成果,預測了首次劑量,並與(yu) 企業(ye) 共同研發了用於(yu) 監測CD8+T細胞的納米抗體(ti) 。此外,核素技術在肝細胞體(ti) 內(nei) 歸巢研究中為(wei) 藥物行為(wei) 提供了重要數據,並為(wei) 小分子藥物建立了相關(guan) 的評價(jia) 體(ti) 係。最後,繆教授總結了在藥物轉化方麵的成果,指出醫院已建立的一體(ti) 化核素示蹤平台,為(wei) 藥物精準轉化決(jue) 策提供了有力支持,部分成果已成功轉化並上市。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副院長潘湘斌教授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副院長潘湘斌教授作了題為(wei) 《創新器械突圍之路》的報告。潘教授深入分析了現有心血管技術的局限性,他提出,通過超聲替代放射線的設想,能夠有效減少放射線的使用,降低醫源性損傷(shang) 。然而,由於(yu) 心髒跳動給超聲定位帶來困難,潘教授開發了如超聲導管、導絲(si) 等創新器械,解決(jue) 了這一技術難題,顯著提高了超聲顯影的性能。這一新方法學的提出,帶來了技術的變革。此外,潘教授還討論了新技術在手術機器人中的應用,尤其是在心血管介入手術中的突破。他表示,器械創新需要建立自主的技術體(ti) 係,隻有各方加強合作,共同應對疾病挑戰,才能推動醫療技術的持續進步。
解放軍(jun) 總醫院第七醫學中心首席專(zhuan) 家封誌純教授
解放軍(jun) 總醫院第七醫學中心首席專(zhuan) 家封誌純教授作了題為(wei) 《重症罕見遺傳(chuan) 病基因治療中的分子診斷》的報告。他指出兒(er) 童重症尤其是新生兒(er) 重症、重度器官功能衰竭和遺傳(chuan) 病相關(guan) 的極限重症具有高死亡率,缺乏有效治療的方法,因此通過創新治療手段降低兒(er) 童死亡率具有重要意義(yi) 。特別是在遺傳(chuan) 病治療領域,封教授強調基因治療的重要性。封教授表示,通過產(chan) 前診斷和新生兒(er) 篩查,可以有效減少疾病的發生率。美國的相關(guan) 藥物已通過產(chan) 前應用顯著降低發病率,同時,通過臍帶血注射進行免疫耐受治療的成功案例,為(wei) 未來的基因治療提供了新的方向。最後,封教授強調了基因治療在兒(er) 童極限重症中的重要作用,並呼籲各方為(wei) 這一領域的研究和臨(lin) 床應用提供更多支持,以推動兒(er) 童疾病治療的創新和進步。
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講席教授、生物芯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京
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講席教授、生物芯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京作了題為(wei) 《未病的檢測與(yu) 調理》的報告。程京教授聚焦於(yu) 未病的檢測與(yu) 調理,探討了中國在疾病防控方麵的理念與(yu) 背景。他介紹,在中醫相關(guan) 技術領域,注重 “測” 與(yu) “調”。白睛無影成像係統借助AI技術實現疾病輔助診斷,可應用於(yu) 多種疾病的診斷,是中醫與(yu) AI技術融合的劃時代產(chan) 品;居家檢測係統,讓檢測變得更加簡便、日常化,方便隨時監測身體(ti) 指標變化。分子本草技術推動中藥現代化進程,建立了10億(yi) 級超大規模中藥分子功能基因表達實驗數據庫,以及以疾病信號通路靶標逆轉為(wei) 核心的中藥智能組方係統,用於(yu) 係統評價(jia) 中藥的科學內(nei) 涵和創新中藥開發。同時,通過藥食同源方對 “未病” 狀態進行調理,通過輔助個(ge) 性化精準調方對 “已病” 患者進行治療。通過整合上述技術,打造個(ge) 性化的 “診 - 療 / 測 - 調” 一體(ti) 化健康管理模式,為(wei) 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提供有力支撐。報告為(wei) 疾病防控、調理與(yu) 治療提供了全方位的創新思路,展現了多學科融合的廣闊前景,為(wei) 未來的醫學研究和實踐提供了寶貴方向。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胸部腫瘤綜合病區主任、橫琴醫院副院長梁文華教授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胸部腫瘤綜合病區主任、橫琴醫院副院長梁文華教授作了題為(wei) 《肺癌/肺結節早期精準防控新路徑》的報告。梁教授詳細介紹了肺結節診斷和治療的最新進展,分享了團隊研發的基於(yu) ctDNA甲基化的早期診斷技術。該技術通過單分子連接技術提高了早期診斷的敏感性和準確性,並通過全國多中心大隊列研究,構建了肺結節的甲基化圖譜。最後,梁教授表示,肺結節的早期診斷與(yu) 精準治療有了顯著進展,為(wei) 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和預後提供了新的希望。
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徐友春副研究員作了題為(wei) 《微流控技術賦能分子診斷升級》的報告。他從(cong) 工程學角度出發,係統闡述了分子診斷技術的挑戰與(yu) 機遇。重點介紹了離心式微流控技術,討論了微流控技術解決(jue) 核酸提取與(yu) 檢測集成方麵的路徑。通過合理結合微流控技術與(yu) 各種擴增反應,團隊實現了全流程自動化,提升了檢測的便攜性和靈敏度。特別是在呼吸道感染的檢測中,微流控技術通過優(you) 化反應流程,顯著縮短了檢測耗時,並突破多靶標檢測的重數限製。微流控技術不僅(jin) 提升了檢測的便捷性和自動化程度,還在多個(ge) 特殊場景下得到了應用,為(wei) 分子診斷技術帶來了巨大的創新潛力,期待各方合作共同推動其臨(lin) 床應用。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腦血管病研究室趙海蘋研究員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腦血管病研究室趙海蘋研究員作了題為(wei) 《中性粒細胞與(yu) 外泌體(ti) 的微流控檢測技術在缺血性卒中預後中的應用基礎研究》的報告。她分享了關(guan) 於(yu) 中性粒細胞與(yu) 外體(ti) 的微流空檢測技術在腦卒中的應用進展,介紹了中性粒細胞在缺血性腦卒中的關(guan) 鍵作用,強調其作為(wei) 免疫治療新熱點的重要性。為(wei) 了突破傳(chuan) 統檢測技術的瓶頸,團隊與(yu) 中科院微電子所合作,開發了3D高通量過濾器及改進的飄帶型微型芯片,大幅提高了中性粒細胞的分離與(yu) 檢測效率。此外,團隊還開發了新型高靈敏度的外泌體(ti) 檢測方法。該技術將為(wei) 腦卒中的早期預警和個(ge) 性化治療提供有力支持。這一係列研究成果,標誌著從(cong) 基礎研究到臨(lin) 床應用的重大突破,有望為(wei) 腦卒中的精準診斷與(yu) 治療開辟新路徑。
第二日的圓桌討論由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溫浩教授主持。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程京教授、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繆麗(li) 燕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潘湘斌教授、解放軍(jun) 總醫院第七醫學中心封誌純教授、上海交通大學係統生物醫學研究院陶生策教授、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徐友春副研究員參與(yu) 討論。針對分子診斷新技術、新應用,各位專(zhuan) 家分享了自己從(cong) 精準診斷到主動健康管理的係統性思考。同時還討論了罕見病的治療及中國方案的探索。
會(hui) 議同期,還舉(ju) 行了測序技術及感染性疾病分子診斷分論壇,4位報告嘉賓圍繞新一代測序技術和感染性疾病分子診斷探討技術成果和臨(lin) 床經驗。
閉幕式上,大會(hui) 秘書(shu) 長邢婉麗(li) 教授與(yu) 副秘書(shu) 長沈振亞(ya) 教授一起為(wei) 本屆大會(hui) 優(you) 秀牆報獲獎者頒發證書(shu) 。閉幕式最後,程京教授宣布,第十五屆分子診斷技術大會(hui) 將在廈門舉(ju) 辦,熱烈歡迎與(yu) 會(hui) 者明年共赴廈門之約。
中國分子診斷技術大會(hui) 作為(wei) 中國工程院知名度、影響力較高的盛會(hui) ,自2010年舉(ju) 辦以來,至今已經成功舉(ju) 辦了十四屆,是分子診斷領域的年度頂級盛會(hui) 。
激蕩智慧火花,共探技術未來。本屆大會(hui) 共吸引了專(zhuan) 家學者、企業(ye) 、媒體(ti) 代表近千人參會(hui) ,為(wei) 50家行業(ye) 企業(ye) 及媒體(ti) 設置展位,不僅(jin) 促進了分子診斷領域的智慧碰撞、經驗交流和技術切磋,也成為(wei) 了蘇州鏈接全國醫療科研力量的創新紐帶,助力共同探索新技術新方法,加速科技成果轉化,使科技成果更好的服務於(yu) 人民健康,這也是中國分子診斷技術大會(hui) 不變的初衷。
4月20日,為(wei) 期兩(liang) 天的大會(hui) 圓滿落下帷幕,2026,我們(men) 廈門再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