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yu) 醫藥經濟報 ,作者新媒體(ti) 中心
《醫藥經濟報》是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南方醫藥經濟研究所主辦、全國公開發行的專(zhuan) 業(ye) 報刊,1980年創刊,解讀全球產(chan) 經數據,引領主流思維創新。以辦中國最好的專(zhuan) 業(ye) 報為(wei) 宗旨,旨在成為(wei) 產(chan) 業(ye) 的良心和腦袋,為(wei) 促進公眾(zhong) 健康及醫藥發展提供智庫解決(jue) 方案。
近日,由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中國健康傳(chuan) 媒集團主辦,上海市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檢查長三角分中心聯合主辦的“2023國家中藥科學監管大會(hui) ”在滬開幕。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醫學院講席教授、生物芯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京在大會(hui) 中發言,以數據驅動中藥創新與(yu) 高質量科學發展,通過“分子本草技術”,即首創的規模化中藥分子功能基因表達譜數據庫,探索“中醫循證”走出一條創新之路。
程京院士主題演講
時至今日,科學技術不斷創新,醫學手段日新月異。曆史悠久的中醫藥正處於(yu) 現代化與(yu) 傳(chuan) 統之間,傳(chuan) 承與(yu) 發展亟待創新;許多研究人員不斷探索“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的融合,卻始終未能將中醫藥理論體(ti) 係形成符合現代科學思維的表達方式。
當下,中醫藥不乏借助分子生物學等現代技術手段,可麵對檢查結果,仍然難以有機結合中醫藥整體(ti) 觀的治療理念。另一方麵,西方醫學前沿熱點研究,如係統生物學、整合醫學、4P醫學(預測、預防、個(ge) 體(ti) 化、參與(yu) )、西藥複方藥物等又包含一定中醫藥理論的核心思想。
麵對如今中西醫結合的現實局麵,盡快整合現代科學成果,構成中醫藥現代化新體(ti) 係是重中之重。值此,在我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三方”的上市打破了這一僵局,即基於(yu) “中醫理論一人用經驗-臨(lin) 床試驗”的“三結合”證據體(ti) 係成為(wei) 了符合我國中醫藥特點的研發模式。
程京院士表示,中醫藥是從(cong) 實踐中走出來的,我們(men) 中醫藥領域的專(zhuan) 家、學者、臨(lin) 床醫生等不是不會(hui) 做實驗,而是缺少用科學方法把中醫藥療效說明白、講清楚的現代科學手段。
為(wei) 解決(jue) 這一問題,程京的研究團隊建立了大型藥用分子信號通路數據庫,以逆轉疾病通路為(wei) 核心的定量分析,促進中藥審評證據體(ti) 係完善,引領中藥數字化、科學化發展。這種中藥數字化解析,也是對“三結合”中藥審評證據體(ti) 係的完善。
比如研究團隊針對125首抗新冠中藥方劑進行了收集與(yu) 分析,通過對關(guan) 聯規則分析,總結了中醫臨(lin) 床經驗方遣方用藥主要的兩(liang) 類規律。除此之外,對九味羌活湯合神授太乙散進行了網絡藥理學分析,探索其對新冠感染中細胞因子風暴的可能調節機製,找到了TLR4、TNF等關(guan) 鍵靶點,並探索了藥物靶點幹預對新冠病毒感染的調節機製,完成了從(cong) 藥物到靶點及作用機製的計算分析研究。
中醫藥科學的發展要借鑒現代科學技術,用科學的方法和世界通用的語言說明白、講清楚中藥的療效和作用機製。程京認為(wei) ,以數據為(wei) 支撐的現代研究手段,借助人工智能技術、現代生命科學技術和中醫藥現代智能儀(yi) 器設備將助力中醫藥創新發展走進新時代。
2016年,程京提出將現代生命科學技術和傳(chuan) 統中醫藥相結合,建立一個(ge) 大型的分子版《本草綱目》研究計劃,即分子本草技術平台,建立大型的中藥功能組學數據庫,同時輔以AI智能分析的計算係統,來進行中藥作用機製方麵的闡釋及創新開發,希望通過“以藥試靶”將傳(chuan) 統中醫藥理論轉為(wei) 數字化語言,來引領中藥數字化、科學化發展。
分子本草技術平台包含來自藥典的中藥、民族藥、藥食同源等的共900多種中藥、300多種食品,覆蓋人體(ti) 免疫、神經、呼吸、循環等9大係統疾病,構建20多種疾病細胞模型,再加上6萬(wan) 多套真實基因表達譜、10億(yi) 級基因表達譜數據、2500多萬(wan) 條信號通路圖譜……該數據庫還在持續建設和擴展中。
該平台可以通過以藥試靶的方式對大量的古方或臨(lin) 床經驗方進行快速分析和評價(jia) ,最終通過分子信號通路這一指標形成可量化、可視化的數據。由於(yu) 分子信號通路是國內(nei) 外通用的生命科學語言,這使得在中藥療效方麵的表達實現了與(yu) 國際對接,以科學化、全景化的形式科學解析中藥的機理機製。“三方”之一清肺排毒湯通過分子本草技術平台實驗也展示出其可有效抑製病毒免疫炎症方麵的良好通路效應,為(wei) 中藥抗新冠提供了國際認可的科學依據。
除了“以藥試靶”的工作,分子本草平台還能完成更進一步的工作,那就是“以靶試藥”。如何判斷中藥處方是最優(you) 最佳?怎麽(me) 知道處方如何作用於(yu) 人體(ti) ?我們(men) 能不能在中醫傳(chuan) 統理論和現代科學的指導下,而非通過試錯的方式去開發中藥方劑?經過八年研究,數字化技術加持中藥傳(chuan) 承創新發展研究,通過“以靶試藥”的方式可以讓計算機自動完成藥方試錯,從(cong) 而產(chan) 生創新的方劑。
比如平台開發的抗慢性心衰創新中藥方劑——黑黃赤珠飲,展現了這種藥物開發模式的巨大潛力。該方源於(yu) 經典、守正創新,以中藥特征基因表達數據為(wei) 支撐,其中君藥黑種草子並非中藥常用藥,是維吾爾族習(xi) 用藥材,是通過平台大數據庫綜合分析篩選出的處方優(you) 解推薦藥。
在預臨(lin) 床觀察中,該方劑對慢性心衰的氣短、水腫、喘憋、乏力等4個(ge) 主要症狀療效顯著,具有溫陽補氣、活血化瘀、化痰利水的功效。同時,參與(yu) 臨(lin) 床治療觀察的患者均未出現不良心腦血管事件(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卒中等)。目前,黑黃赤珠飲的毒理實驗、藥效機製、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等相關(guan) 研究正在持續開展中,以進一步講清楚、說明白該方劑的作用機製。
不僅(jin) 如此,程京認為(wei) ,“分子本草技術”也能助力藥材全產(chan) 業(ye) 鏈監管。通過分子本草技術平台可開展中藥生物學活性質量鑒定分析,為(wei) 築牢藥材質量監管提供新的評價(jia) 支撐。最後程京講到,傳(chuan) 統藥用植物開發嚴(yan) 重依賴於(yu) 植物資源的獲取和消耗,而合成本草技術依托生物製造技術,通過解析、設計與(yu) 生產(chan) 藥用植物活性代謝物,為(wei) 解決(jue)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生物製藥等方麵的困境與(yu) 難題提供了新對策,有助於(yu) 推進中藥資源的創新、可持續發展。
會(hui) 議現場
會(hui) 議還發布了《中國中藥監管政策法規與(yu) 技術指引》和《2022國家中藥監管藍皮書(shu) 》,全麵展現我國中藥監管現狀,為(wei) 深化中藥審評審批和監管體(ti) 製機製改革、增添中藥產(chan) 業(ye) 發展新動力提供了重要參考。本次大會(hui) 除主論壇外,還設有中藥標準、中藥監管科學、中藥注冊(ce) 管理和中藥上市後監管四個(ge) 主題的平行論壇,共同探討中藥監管和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的趨勢與(yu) 機遇。